登高望远看世界 危机四伏寻光明

2015-01-13 10:59 来源 

文章导读: 登高望远看世界危机四伏寻光明[发展中国家将继续增强力量,国际秩序“碎片化”与秩序重塑同步推进;热点问题继续发酵,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将缓慢向前,不平衡...
回眸2014年,人们惊叹世界变化如此之大,如此之快,转眼已过万重山。

  登高望远看世界危机四伏寻光明

  [发展中国家将继续增强力量,国际秩序“碎片化”与秩序重塑同步推进;热点问题继续发酵,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将缓慢向前,不平衡加剧,金融风险再度积累;全球治理进入新阶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回眸2014年,人们惊叹世界变化如此之大,如此之快,逝者如斯夫,转眼已过万重山。展望新的一年,等待各国的又是什么样的世界呢?

  各方对世界格局变化大势有一定共识:发展中国家将继续增强力量,国际秩序“碎片化”与秩序重塑同步推进;热点问题继续发酵,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将缓慢向前,不平衡加剧,金融风险再度积累;全球治理进入新阶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乌克兰危机和石油战双重施压

  美俄对抗日趋尖锐

  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之前已经放弃“重启”对俄政策,重返“制俄、弱俄”的“新常态”。这绝不是简单的机会主义或者对俄罗斯一举拿下克里米亚的本能强烈反应。就连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教授都分析称,美国及其欧洲盟友要为乌克兰危机承担大部分责任。

  乌克兰危机核心是北约东扩,是20年前原苏联解体的“余震”,俄罗斯感觉其安全受到威胁。据说,东西德统一前夕美国和前苏联领导人在谈判中有口头协议,起码是谅解,即北约不会东扩。俄原以为会得到美国、西方的接纳,而冷酷的事实是北约一天也没有遵守承诺。这个安全症结一天不解开,美俄关系在新的一年里只会恶化,不会改善。

  现在美国经济大船正乘“页岩油气革命”之劲风扬帆远航。而石格持续下跌逾40%,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对美无疑是“天籁之音”,似一把利剑直插俄罗斯经济的命脉。大国和平绞杀最惨烈的“连续剧”已经上演到政治上“颜色革命”、经济上金融摧毁的一幕。反观普京总统新年致辞,既态度强硬,又从容冷静,充分体现了俄民族的刚强性格,对这场生死之战有思想和物质准备。但俄经济形势因西方制裁和石油价格大幅跳水,确实受到空前巨大压力,经济将持续恶化。不过俄近年来积累了近4000亿美元,加上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来往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又使各国相互依赖加深,俄不至于被经济压垮,民族危难局面反而激发了俄罗斯民族精神坚韧不拔的一面,美俄战略较量将对今年世界政治生态和热点问题的解决产生较大影响。

  美俄矛盾和俄欧矛盾不尽相同,随着形势的发展,美欧之间对俄政策的缝隙也会拉大。新年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将继续聚焦乌克兰和美俄的地缘政治博弈。

  奥巴马政府应对乌克兰危机“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尾难以两顾。美在实施战略重心东移和亚太再平衡战略时已深感战线拉长之苦:10年内削减1万亿美元军事开支与中国军力迅速增长难以平衡;在亚太与中国经济博弈受国内经济复苏缓慢困扰。美俄地缘政治较量定会冲击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但美历来认为俄有沙皇与前苏联扩张主义传统,一直阻止俄控制独联体国家,反对普京建立欧亚联盟。而这恰恰是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推波助澜、力图将乌拉进北约的深层次考虑。

  石油、美元和世界经济走向息息相关

  近来世界能源领域风起云涌,石油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和市场份额之争下跌到每桶50美元以下,预测有可能下滑至40美元。从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和地缘政治因素分析,低油价将持续一段时间。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欧洲和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衰退阴影挥之不去。沙特等欧佩克国家坚持不减产,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增使日产油量达900万桶。这些因素叠加使得全球进入新一轮低油价时期势在必然。石油价格维持低位总体还是利好消息,将刺激全球消费的提升和进口的增加。然而,美石油巨头控制着全球石油主要产地,美国未必愿意低油价长期持续下去,而且油价跌至每桶50美元已经对页岩油气生产和投资产生强大的压力,美国下一步如何动作值得关注。

  与此同时,专家对2015年世界经济的预测并不乐观,一句话叫做“复苏迟缓且不平衡”。与前40年年均实际增长3.8%相比较,2015和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从2014年的3.3%仅增至3.5%。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已调低到1%。全球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持续超低,将是各国面临的普遍难题。

  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继续失衡和低迷的,是美元的升值。原因很简单,美国经济复苏领先其他发达国家,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及上调,将使美元持续升值,并导致包括石油在内的价格持续下滑。由于美元的世界主要货币地位,今年全球金融将反复震荡,美元资金回流本土将加速,短期外债较多、赤字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陷入新一轮危机。

  现在看,美元走强对世界经济走向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美元强势为美国进口全球过剩产出铺平了道路,将有力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但美元走强对大宗商品出口的打击及其对全球向的催化作用,又将影响全球贸易及其自由化进程。世界经济的低潮将持续一段时间。

  中东乱局继续恶化

  文明冲突堪忧

  中东经历“阿拉伯之春”后局势更见混乱,出现社会结构“碎片化”的无政府状态,堪比欧洲17世纪初乱成一团的“三十年战争”。权力真空和社会撕裂造成极端势力泛滥,被奥巴马总统在去年联大讲话中列为美国三大威胁之一的“伊斯兰国”组织,虽遭美空袭和叙利亚、伊拉克等国武装力量打击,依然“势如破竹”,未见衰败迹象。国际社会特别是中东地区将面对日益多元、基础增大、韧性增强的恐怖主义势力的威胁。这种威胁已超越过去单纯制造恐怖事件的模式,正向建立有领土、有政府架构、有思想统治的“准国家”迈进。人们普遍感到困惑、担忧甚至不知如何应对。

  而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则被“颜色革命”所害,国家治理机制几乎被摧毁,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荡然无存,在外部干预和内部混乱的背景下,陷入比内战更为激烈的教派争斗。新年里这些国家不仅难见和平曙光,社会转型更是困难重重,而且为恐怖势力在中东的拓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东局势堪忧。

  从文明发展和冲突的高度看,不仅伊斯兰文明面临如何演变的考验,世界其他文明如何处理与伊斯兰文明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文明冲突,对各国都是严峻挑战。曾对“阿拉伯之春”大声喝彩、推波助澜,又想“改造中东”的大国,在新的一年里应该做认真反思。

  全球治理逆水行舟亟须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加速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全球治理体系漏洞百出,亟须改革,以适应全球力量消长的现实。二十国集团(G20)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异军突起,凝聚各国力量,战胜了金融海啸的冲击,在全球经济行将崩溃之际力挽狂澜,充分展现了各国同舟共济的力量。G20于2009年决定替代七国集团(G7)成为全球经济协调的主要平台,各国似乎看见了地平线上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全球治理体系面临调整、改革的大好机遇。

  然而,团结协作的好景不长,世界经济一旦从悬崖边“刹车”、经济复苏开始形成势头,同舟共济的精神便消失殆尽,代之以“同舟共挤”、相互踩脚和拆台。最典型的是,美国在东西两侧分别推动“跨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前者旨在打击亚太区域各种削弱美国经济主导权的一体化安排,塑造以美国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新秩序;后者则是为了设定新的贸易规则和产业行业标准,以应对金砖国家等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崛起。

  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作用一直处于“合则用之、不合则弃之”的尴尬状态。美国和西方更多使用“利益同盟”等临时组合来应对危机,或者进行所谓“人道主义干预”,行使“保护的责任”。虽然世界大战没有发生,小型战争和地区冲突却从未消停过。地缘政治传统冲突的“弧形带”充满了硝烟和枪炮声。

  在这样的历史转折时期,一方面各个地区各种乱象呼唤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机制和体系;另一方面,因为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经常性“错配”,现有全球治理体系运作困难,改革措施难以落实。除了2008至2009年这两年各国合力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取得成功外,如今没有什么领域可以说在全球治理上有重大进展,反倒是矛盾重重,相互扯皮,常常被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所绑架而一事无成。改革国际组织和世界份额的决定因为美国国会的反对,历经五年而无法落实,就是十分醒目的例子。

  中国在G20历次峰会中发挥了积极、关键的作用,在应对金融危机之初,出资、出主意,团结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集中精力挽救世界经济。随着今年中国成为G20三驾马车之一、明年将主办G20峰会,中国不仅在经济总量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上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智慧、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必将对G20乃至全球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改革作出新的贡献。这一点在2014年中国主办北京峰会中已经有充分体现。

  仅举人民币国际化的例子。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至2014年三季度,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已超4.8万亿元,而2009年还不到36亿元。据SWIFT报告,2014年7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市场份额升至1.57%,排名第七。中国已展示出一个资本输出大国的面貌,2014年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家,已有5家银行跻身世界20强。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将加快,第一步很可能是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储备货币“特别提款权(SDR)”的一揽子货币。

  虽然环顾全球政治、经济领域依然危机四伏,但新年新气象,只要齐心协力,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人们的美好憧憬就会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DF145)



关键词:
免责声明: 本网站资讯内容,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企业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